Encyclopedias
-
明朝的東廠和西廠哪個更厲害?
當然是西廠更厲害了咯! 這可是咱們廠花兒雨化田說的:你問我西廠算什麼東西? 現在我就來告訴你,東廠破不了的案由我西廠來破; 東廠不敢殺的人我殺,東廠不敢管的事我管。 一句話,東廠管得了的我西廠要管,東廠管不了的我西廠更要管! 先斬後奏,皇權特許! 這就是西廠,够不够清楚?—— 《龍門飛甲》。 這雖然是電影橋段,但在真實歷史上,也確實是西廠比較牛! 眾所周知,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明朝所特有的特務機构,被稱為廠衛。 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,充當皇帝的耳目、打手。 負責保衛皇帝,監督臣民,刺探情報,以及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。 他們擁有特權,淩駕於法律之上,可不經司法機构允許,隨意抓人、審訊、甚至動用私刑。 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刑罰體系,以及自己的監獄,大明朝堂上下,無不畏之如虎。 這三個部門裡面,權力最小的是皇帝的保鏢錦衣衛,其前身是朱元璋建立的皇家護衛隊。 而東廠成立時間,晚於錦衣衛,乃是朱棣時期設立。 其雖然在級別上與錦衣衛相差不大,但東廠的地位實際上是高於錦衣衛的。 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為了鎮壓政治反對派,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棣創建了東廠,並任命宦官為領導,一塊監督錦衣衛。 錦衣衛的領導人通常由軍事指揮官服務,屬於外交部長。 東廠的領袖是太監,屬於內院。 東廠的領導者被稱為東廠掌印太監,也被稱為廠公或首長。 其次就是太監中僅次於他們的人。 官方稱號稱為“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”,簡稱“提督東廠”。 明朝的大宦官,王震,劉瑾,馮保,魏忠賢他們這幾個人都領導過東廠一段時間。 東廠的功能是看住有說誣賴皇帝詆毀皇帝的人,貪污受賄的官員。 也就是說,在建立官方辦公室時,兩者之間沒有直接聯系,相互獨立,相互制約。 但事實上,由於東廠的主人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,並且在宮中,更容易錦衣衛的統領會見了東廠的老闆甚至需要低頭。 最後說說西廠,它實最晚設立的,全稱叫西緝事廠。 在明憲宗成化年間的時候,由於東廠和錦衣衛是由前皇帝建立的,他們已存在多年。 現任皇帝想建立一個他可以完全信任的專門機构。 而恰逢當時接連發生妖狐夜出、道士行刺等大案,明憲宗不相信錦衣衛和東廠,於是下令親信太監汪直徹查。 汪直抓住機會,越查越多,而且牽出了許多大案要案。 明憲宗對其更加倚仗,後來為了方便汪直辦案,於是在明憲宗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西廠誕生。 西廠雖然是一個新的機构,沒什麼底蘊,但其優勢在於得到了當朝皇帝的信任,其風頭一度蓋過了東廠。 特別是汪直,作為皇帝的心腹,手眼通天,權力極大。 “先斬後奏,皇權特許”在他這裡並不是一句空話。 但是正是因為汪直太過鋒芒,衝撞了東廠和朝中很多的官員,大臣們聯名上書言西廠“伺察太繁、法令太急、刑網太密” 最終明憲宗無奈,只得撤銷西廠。 不過後來他感覺到不太安全,於是僅僅一月之後,又重新起用汪直,複設西廠。 此後汪直帶著西廠,橫行朝堂五年有餘。 五年後,汪直因為功高蓋主,受到明憲宗猜忌,被調出京城,西廠也隨之解散。 再後來,正德年間,西廠又複開過,不過當時的西廠已不再如往常那般風光,大太監劉瑾手下的一個權力工具而已,和東廠沒什麼區別。 隨著劉瑾的倒臺,西廠也不復存在。 所以,縱觀明朝的廠衛制度,主角還是東廠和錦衣衛,西廠只是一個臨時產物而已!
-
切爾諾貝利核能電廠周圍的青蛙變黑了,這是進化的結果嗎?
1986年4月26日,前蘇聯境內的切爾諾貝利發生了一場重大核反應爐災難,大量放射性物質被釋放了出來,最後在以事故點為圓心的很大一部分區域沉降下來。 事故共造成4000多人死亡,33萬多人被迫轉移,在轉移的人群中,有一些被强烈的核輻射所影響,後續出現了一系列的輻射類疾病,這次事故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核事故。 在核事故發生後,人類能够實施遠距離轉移,但是原來生活在那裡的動物就不行了,一些動物只能在原地生活,一些動物雖然能够逃避,但逃避的距離也不遠,囙此受到核輻射的損傷在所難免。 大批動物直接死亡,還有一些動物發生了機體損失以及基因變異,甚至這些變異還遺傳給了下一代。 等過了幾十年,事故發生地的核輻射水准大幅下降之後,科學家們對此地進行了實地調查,發現了一些受核輻射影響的動物,其中就包括黑色的青蛙。 原本切爾諾貝利核能電廠周邊的青蛙大多數都是樹蛙,皮膚顏色是綠色的,甚至像焦炭一樣黑。 那麼,青蛙的皮膚為什麼會變黑呢? 現時科學界有兩種觀點:一種是青蛙基因變異的結果。 包括人類、青蛙在內的很多動物,其皮膚中都含有黑色素,其可以吸收陽光中紫外線輻射、吸收或消散部分輻射的破壞性能量,這對於保護人體內部組織和器官、保障機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。 在科學家們調查時,發現距離事故中心越近的青蛙,皮膚顏色往往越黑,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,這些青蛙為了抵抗核輻射的影響,青蛙的皮膚發生了變異,其實,嚴格來說,應該是青蛙控制皮膚顏色的基因產生了變化,這種變化是一種有利突變而已。 第二種是自然選擇的結果。 這種結果與第一種不同,不是青蛙發生了變異,而是優勝劣汰。 在切爾諾貝利周邊的樹蛙,其皮膚顏色並非完全一樣,有的深有的淺。 在事故發生後,那些皮膚顏色淺的青蛙,由於適應了强烈的核輻射而都相繼死亡了,而皮膚顏色深的青蛙,對抵抗核輻射的能力相對較强,特別是那些皮膚最黑的,基本上都頑強地存活了下來,於是這種黑皮膚的性狀一代傳一代,最終成為了這裡的優勢物種。 發生核事故是“人禍”,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,不過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强大的修復能力。 現在,雖然該地的放射性水准仍然在標準值之上,但與事故發生時相比已經大為降低,周邊的花草樹木已經重新煥發生機,原本逃跑的動物們,又都逐漸遷移了回來,使得切爾諾貝利現在這裡的生態系統越來越豐富多彩,假如沒有那些殘敗的人工建築和物品, 我們很難從外觀上看到這裡曾經發生過核事故。 在沒有人類的世界裏,這裡似乎已經成為生物的天堂。
-
人類能徒手搏殺棕熊嗎?
為了驗證人類能否徒手搏殺棕熊,1949年,外國人曾舉辦過一場棕熊與拳擊手對戰的比賽,棕熊被戴上嘴套和拳套,而拳擊手也訓練有素。 從比賽畫面可以看出,參賽的棕熊站立時有兩米高了,體重至少在300公斤以上,參賽的拳擊手也很高大,但是站在棕熊面前卻顯得十分嬌小。 主辦方也知道棕熊殺傷力太强,所以給棕熊綁上了嘴套、拳套,這樣就不用擔心棕熊的尖牙和利爪了。 比賽開始,拳擊手信心十足,而棕熊卻顯得很恐慌,或許它也沒想到會以這種管道出場吧! 拳擊手率先發動攻擊,對準棕熊上身就是一套直拳,可棕熊卻沒有半點反應,棕熊也沒有反擊。 於是拳擊手使用了上勾拳,擊中了棕熊下顎,棕熊明顯感覺到了疼痛,拳擊手也露出了開心的表情。 然而下一秒被激怒的棕熊,對準拳擊手頭部就是一掌,拳擊手雖反應迅速,快速格擋了攻擊,但還是被重力直接拍倒在了地上,心有不甘的拳擊手起身再戰。 這次棕熊也沒有客氣,對準拳擊手的腹部又是一掌,吃痛的拳擊手再次趴倒在地。 拳擊手試圖再次起身,可劇烈的疼痛感讓他無法再次對戰,好在棕熊也沒有趁機下手,最終在裁判的干預下結束了這場比賽。 要知道棕熊可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性哺乳動物,成年後的它們肩高0.9-1.5米,體長1.5-2.8米,體重100-545公斤,最重可達800公斤以上(科迪亞克島棕熊)。 憑藉如此龐大的體型,就算是一個簡單的衝撞,也能够讓人類重傷了。而且棕熊的體型非常健碩,背部還有一塊高高隆起的肌肉,使得它們的前肢力量非常誇張,掌擊力量最高可達950公斤。 而人類極限拳力也就200-250公斤之間,這個拳力已經能一拳KO對手了,更別說棕熊了。 並且棕熊還有長達8-15釐米的鋒利熊爪,一爪子下去就能抓破人類的身體了。 棕熊口中還有長達3-4釐米的鋒利犬牙,配合上高達560公斤的咬合力,可以輕鬆咬碎人類軀體了。 况且棕熊的皮毛還十分厚實(毛髮最長10釐米),皮膚下還有厚厚的脂肪,人類的拳頭,木棍打在它們身上也不痛不癢,甚至一些較短的匕首都無法刺穿棕熊。 就這麼一個兼具超强攻擊力、防禦力的猛獸,在陸地上幾乎是無敵的存在了,為何還有人覺得可以與棕熊徒手搏殺呢? 而且從沒有人類徒手殺死棕熊的紀錄,至於去年10月份,俄羅斯一名冠軍拳擊手反殺棕熊的新聞,雖然看似勇猛,但事實上棕熊已被拳擊手開槍打中了四槍,最終憑藉匕首才反殺的。 而且在與棕熊的戰鬥中,這名拳擊手的兩個同伴都死亡了,自己也身受重傷,被徹底毀容了。 可見人類想要徒手搏殺棕熊根本不可能,就算是顛覆時期的泰森也不可能做到,即便是使用一些冷兵器,獲勝的幾率也非常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