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讀者都是工資理財,或廣義上講,是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投資。其中又分成兩種情況:一種是擁有長期穩定的工資收入,持續不斷的現金流;另一種是收入受市場波動影嚮,時高時低 —— 這一種情況多見於自由職業。不管哪一種情況,都存在「黑天鵝風險」,即突然失業,或者遭受重大變故導致收入中斷。
我的理念是,工資理財也能實現財務自由。相比於賭博式投資,比如借錢投資、負債投資、槓桿投資,或者娛樂式投資,比如家底100億拿1000萬來玩玩、成敗影嚮不大,最符合最大多數普通人理財需求的,就是在自身風險承受範圍內,投下有一定分量的資金,如果該筆投資能夠獲得預期回報,能夠對自己未來20-30年的人生有相當大甚至決定性影嚮。
媒體卻往往更喜歡關註賭博式投資的大起大落(比如炒合約的小夥子),或者巨大資金(比如很多巨鯨地址)這種更抓眼球、更容易獲得流量關註的話題。這些話題,對於普通人而言恰恰是噪音。因為這些資訊,充其量只是故事,而不具備任何學習借鑒之處,也無法拷貝成自己的盈利。
工資理財,或者收入投資,關鍵在於一個長期穩定增長。如果標的選擇合適,穩定增長時間足夠長,持續的複利效應會讓我們收獲相當可觀的回報。複利公式我就不在這裡再複述了,太多太多理財書上都有。只不過,數學公式只是理論情況,難點是如何做到。
影嚮我們拿到複利回報的重要問題就是中斷。用四個字成語說叫做半途而廢。半途而廢的原因有很多,基本可以分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類。主觀原因就是心理上堅持不下去了,或者被莊家操縱媒體制造的恐慌給FUD了,草草割肉離場。主觀原因可以通過學習加以克服,但往往是客觀原因,會使得我們被迫中斷投資。客觀原因也有很多,但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:沒錢了!
下面就從三個層面深入淺出地來剖析一下,如何應對沒錢加倉這個問題。
人生總有挫折,甚至是長長的下坡路。我們不能預期自己的工資會一直像25-35歲十年黃金歲月那樣一路上漲。大多數人在35-45歲收入見頂之後,就會開始走下坡路。有些職業這個下坡路可能來得更早一些。而我們的支出卻會在35歲之後急劇上升,房、車、娃,都是吞金獸。一方面,能節餘下來用於投資理財的錢越來越少,另一方面,失業和收入減少的壓力卻與日俱增。
所以,要盡早建立投資意識,並進行實踐,掌握適合自己的方法,建立自己的底倉。很多人聽到的是「理財要趁早」,但是,教鏈要說的是,主次問題。理財意識和練習要早,但卻不能當作前十年的主要矛盾來抓。前十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努力工作,快速提高收入水平,並盡量節約,最大化儲蓄。因為:
可投資資本 = 儲蓄 = 收入 – 支出。
提高收入,壓縮支出,最大化節餘,才能有更多的可投資資本。收益等於投入資本乘以複利回報率。前十年工作進步快、家庭開支小,提升投入資本比提升複利回報率要更實際。此時你的投資技巧也還在練習中,不要期待自己能實現多高的複利回報率,摸索出不當韭菜的方法就很不錯了。
這是一切的本,是基石。
在這一層之上,是資金管理。要建立蓄水池,在收入和投資之間做一個緩沖。通常而言,蓄水池應該能夠滿足3年左右的日常開支所需,以應對收入中斷的問題。在完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,僅靠蓄水池的積蓄,你能夠維持家庭財政執行3年,這是基本要求。
這個蓄水池的存在,定義了我們的投資本金是3年用不到的「閑錢」。
如果沒有這個蓄水池,明天吃飯都沒有著落,任何開支都需要變賣資產,那麼這樣的投資就不能稱之為「閑錢投資」,這樣的底倉是很難長期持有的,也就很難取得預想的成功。甚至,嚴苛一點兒說,這樣的投資就不再是投資,而變成了一種投機。隨著可閑置時間的縮短,投機性越來越強。
我們需要經常對蓄水池也就是我們的財務狀況進行壓力測試,也就是假設發生現金流中斷的情況,推演一下我們的生活和投資會受到怎麼樣的影嚮,從而未雨綢繆,提前做出準備,比如擴大或縮小蓄水池的規糢和深度。
最後,當變故真的發生後,我們要根據財務狀況和資產倉位情況,對投資目標和投資策略做出適當的調整。當現金流中斷問題遲遲無法解決,蓄水池下降速度超出預期,即將危及我們的投資倉位時,就要果斷做出處置。
通常,可以降低每次加倉的資金量,空間換時間,或者拉長加倉點之間的間隔,時間換空間。在最極端的情況下,應當降低投資目標,比如原本期望積累X個BTC,現在調整為X-y個BTC,甚至暫時中止加倉,等待現金流有所改善,或者在牛市階段適量變賣資產,回補蓄水池,改善財務狀況。
在操作層面的調整,是表面工作,是治標。長期而言,我們應當更多關註深層次的危機和化解,做到「治未病」。
Author:BticoinKOL,Source:https://bitcoinkol.com/archives/3980